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减少碳排放。
对于已获批的三个部委之间的具体责任也没有在方案中具体体现出来,整个环境税体系的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也没有明确,这让环境税在以后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三是生态保护税,对一些自然资源产品,如矿产资源开发带来资源破坏,应该征税以作生态补偿。
2006年、2007年,有关部门对资源税改革也进行了讨论,但那时如果出台等于给物价上涨火上浇油。比如在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地区,每排放一磅硫征收15美分。有资料显示,美国自1972年开始率先征收二氧化硫税,当时美国规定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一定级别标准按从量征收相应税额,以引导美国企业安装相应环保设备、使用含硫量低的燃料等。但是,受相关排放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该方案提出的建议税率是:SO2和固体废弃物的税率为2元/公斤,废水(污水)的税率为1元/吨,CO2的税率为10元/吨。
其中环境税作为独立的税种,其锁定的征收范围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从理论上讲,环境税应把很多污染环境的行为、产品等纳入课征范围。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中国环境政策》等7个国内外杂志的主编和编委。调整新建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以区域特征污染物细颗粒、臭氧等代替城市特征污染物SO2、NOx和颗粒物等,以大气环境容量为基础,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严格控制其他行业煤炭消费总量。为什么对话?目前高煤价已导致火力发电企业经营困难,迫使部分煤炭用户从国外市场进口煤炭,巨额的进口带动了国际煤炭价格的上涨,而中国的煤价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钢铁行业实行不增产煤降低原则,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建设新增产能项目,通过大力发展余压、余汽、余热发电技术,逐步取消燃煤锅炉。
[page]对于中部地区,其单位面积煤炭消费达到278.73t/km2、SO2排放达3.59t/km2、NOx 排放达到4.05t/km2,低于东部水平,高于西南与西北的水平。而从企业排放达标率来看,由于东部地区现有的环保技术已较为先进,污染治理水平提高的潜力也较小,削减空间非常有限。
节约能源的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因此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调整工业结构,把万元产值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点击三焦点关注 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制约因素关键思路 国家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对煤炭消费总量有显著的约束作用记者:如何有效减少和控制煤炭消费量,最终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王金南:为了实现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最大限度地减轻能源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我国必须实施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坚持节约高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原则,努力构建能源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物排放少、生态环境影响小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具体来说,在黄土高原水土交互胁迫区如延安、咸阳、铜川、榆林、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通辽、赤峰、乌海和呼兰浩特等地,制约煤炭开发的主要因子为水资源、土地强度、干燥指数、水土流失和地表自然覆盖。从消费层面来看,一方面,区域煤炭消费的总量、结构及煤炭利用技术水平(包括燃烧技术水平和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影响着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总之,最大煤炭消费总量与污染控制目标以及削减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是一个相对的约束总量。支持煤炭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PFBC(增压流化床燃烧)等先进发电技术,大力发展煤直接液化、煤气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等煤炭高效低碳清洁转化技术,探索煤炭高效低碳清洁转化技术与碳封存技术的集成模式。在地质不稳定协迫区如云贵基地,煤炭开发的主要制约因子是地质坡度、水资源、地质灾害、滑坡。2009年,全国有612个大陆城市上报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仍然有107个,超标比例达到17.5%,其中劣三级城市有8个,占1.3%。
推行一县一热源政策,建设和完善统一的热网工程,纯凝汽燃煤发电机组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最大限度地抽汽供应热网,逐步淘汰热网覆盖范围内的企业自备锅炉。区域空气污染严重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所在省(区、市)原则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率先调整和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据称,这已是连续第八周上扬,整体涨幅超过了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绿色中国人物特别奖以及国家和部级科技奖共17项。
最后,煤炭的粗放式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出台强制性政策或经济鼓励政策,促进煤炭的洁净化利用,对应用洁净煤技术的企业,给予补助、奖励、优惠电价、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采用先进发电技术的电厂可优先调度上网。具体建议如下:禁止新(扩)建煤化工项目,不再建设向上述地区增加煤炭运输能力的项目。若机动车NOx排放量保持不变,随着NOx总量控制目标的加严,煤炭消费过程的NOx排放量所占比例将越来越低。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贵州、四川、重庆、广西酸雨严重,煤炭含硫量高,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此前,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全国煤炭会议上也要求煤炭行业加强行业自律,稳定市场价格。
首先,要节能、提效,降低区域能源消费的总体需求。完善高耗能企业差别电价政策,遏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
东部地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1%,但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59.5%,单位面积的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8倍,单位面积的SO2、NOx排放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和3.7倍。煤炭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炭消费量的增长。
由于煤炭消费增长带来的SO2和NOx排放新增量分别高达550万吨和460万吨,如果不控制煤炭消费量,就很难实现主要污染物继续削减的目标,进而导致我国区域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面临恶化的风险。继续推行脱硫电价政策,考虑将脱硝、高效除尘改造、脱汞纳入环保电价政策之中,建立环保综合电价体系。
同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近期对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形成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对能源开发活动以及煤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形成制约,安全、技术和运输问题也是一种制约。十二五期间应严格执行国家能源专项规划,在全国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从偏重保障供给为主,向科学调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转变,煤炭供需思路由以需定供转变为以科学产能合理规划需求量。设立能源消费天花板政策、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仅是解决中国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西部地区的煤炭消费要综合考虑这些环境因素,在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推动企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提高达标排放率的前提下,实现适度增长。
当SO2和NOx总量控制目标低于2000万吨时,在相同的控制目标下,由于NOx排放控制起步较晚,NOx排放控制对煤炭消费总量的约束将更加显著。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当地的环境容量。
因此,要解决目前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在深挖减排潜力的同时,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量,争取实现煤炭消费零增长甚至是逐步递减。首先,当煤炭利用技术水平一定时,总量控制目标越严格,对煤炭消费总量的约束作用越显著。
从区域整体来看,尚有一些环境容量,但分布不太均匀。无节制、粗放型的能源开采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水资源耗费与生态破坏问题。
第三,要推进煤炭的洁净化利用,扩展区域煤炭消费的容量空间。我国东部地区单位面积煤炭消费量和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均远高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空气污染问题也最为严重。从目前各省上报的规划方案来看,十二五高耗能产业增长势头仍然不减。我国必须实施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坚持节约高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原则,努力构建能源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物排放少、生态环境影响小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
区域煤炭消费量的增长,需要建立在现有污染排放的削减和实施最佳可行技术的基础上,如在区域污染较重城市中布局煤炭消费项目需特别慎重。由于煤炭消费量比例过高,我国SO2、NOx和大气汞排放量高居全球首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低于美国。
石化行业实行增产不增煤原则,新扩产能不再建设以煤炭为燃料的动力站,推行以公用电站供汽或自产清洁燃料为主的动力站。假设 2015年全国SO2排放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NOx排放总量控制在1900万吨,其中煤炭消费带来的SO2和NOx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90%和 67%,在煤炭消费结构、污染物排放水平与2010年相同的条件下,煤炭最大允许消费量仅为28.6亿吨。
除了增加石油、天然气供应外,还应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在妥善处置生态保护与移民安置关系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在妥善处置与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关系的基础上推进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与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实现化石能源的优质化,还要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向更高层次的能源优质化推进。